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

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 —— 动艺学院全面启动为抗美援朝英烈重塑画像活动

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。70年前,几十万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,远赴朝鲜开始了异常艰苦的战斗。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,有许多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,甚至尸骨也留在了异乡。对于烈士遗属来说,一张英雄的照片就成为了念想亲人最重要的信物。然而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许多烈士直至战死也没有留下一张影像。对于这样的烈士家属来说,不仅亲人遗骨留在了异乡,甚至连一张追思的照片都没有,这成为了他们心里巨大的遗憾。为了给遗属更多慰藉,也为了让烈士的壮举不被历史的车轮淹没,有许多人加入到了抚慰烈士遗属的工作中,成为“提灯者”。

12月16日,《钱江晚报》记者兰震携“客葬异乡英烈回家”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孙嘉怿以及为数十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了“家”的烈士遗属叶庆华来到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,就“抚慰烈士遗属,复原烈士遗像”相关事宜进行深入座谈。学院院长丁海祥、党委书记贾智、浙江省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、我校教授葛继宏、副院长柳执一以及学院各专业及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。

wps1.jpg 

座谈会上,三位嘉宾介绍了这个活动创意的缘起。13年前,正在服役的战士孟祥斌在与妻子儿女团聚期间,跳河救人,女子得救了,他却沉入冰冷的水底,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。他的妻子叶庆华带着烈士遗志,“用余生与卿一起许国”,成为了一名志愿者。11年间,她为数十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了“家”。在志愿活动中,她遇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,也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和考验。期间,她与“客葬异乡英烈回家”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孙嘉怿以及《钱江晚报》记者兰震结识,为了共同的目标,三人一拍即合。为了让英雄的故事能够永远流传,也为了抚慰许多连一张亲人的照片都没有遗属的心,催生了他们为英雄画像的创意。说到动情处,在场嘉宾无不感动落泪。

wps2.jpg 

作为专门跑政协同心圆的记者,在政协的活动中,兰震结识了省政协委员、动艺学院院长丁海祥。今年,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“以艺抗疫”成果丰硕,在省政协当中影响广泛。兰震记者将想法跟丁院长沟通后,得到了丁院长的大力支持。

wps3.jpg 

座谈会上,丁院长表示,自己一直在感动中,对于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来说,这不仅仅是几张简单的画像的事情,更是学院更好地完成“作品思政”、“立德树人”等工作的重要途径。70年前,那么多烈士,身体都献给了国家,连一张照片都没有,这对亲人来说一个非常痛的事情。所以,动艺学院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中,尤其是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,这是我们用专业缅怀祭奠英烈、弘扬爱国主义最好的方式。动艺学院一定倾其所有,派出最精干的力量来完成这个任务。不仅要复原画像,还要通过为烈士塑像、拍纪录片的方式,让英雄的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。在完成的过程中,也是对动艺师生的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。

葛继宏教授认为,对我们来说,我们不仅仅是复原英雄的画像,更重要的是寻访和重塑英雄的形象。除了做画像、塑像,还可以做动画。要用最新的技术手段,让英雄以另外形象出现在现代人的目光中。要让英烈们成为人们可以记住的形象,尤其是现在的儿童、青少年。甚至,可以利用明星效应,来引起社会更大的关注,让这个活动做得更有意义,传播效果更加深远。

贾书记表示,能在活动正式开始前,有这样的交流,为活动打了一个漂亮的底色。学院将以“立德树人”的高度,将这个工作打造成具有特色的“课程思政”方式,全力以赴完成任务,将英雄的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
柳执一副院长以及学院各专业负责人也从自身专业和工作角度,谈了自己对该工作的设想和意见。

70年前,年轻的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身体做到了“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”70年后,志愿者和浙传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师生,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和专业特长为英雄画像,解亲属之相思、传英烈之故事。这是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继“以艺抗疫、用笔驰援”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后,“课程思政”、 “作品思政”以及“社会服务”工作又一全新的开拓。

文/乔丹

图/张丹


返回首页